生在旧社会 长在红旗下
我是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,生于1944年9月,家住原昆山县石牌乡方港村水沟。我的家离方港村有两节田的距离,约400米左右。
昆山县石牌乡位于昆山西北方向,过去叫昆北片,地势较低,人们称其为锅底,1954年前基本每年都要遭遇水灾。
1951年,我在石牌乡冯桥小学读一年级,从家到学校有4、5里路。1952年至1954年连续三年黄梅季节遭遇暴雨闹水灾, 水没过田岸,我被困在家中,我上学的路被淹了,被迫留在家中,只有等到下半年水退了,才能上学,但是缺课太多,已跟不上班里的其他的同学,只得选择留级。这种情况我连续三年留级。在我的记忆中,小学第三册我读过三本书,三年中都是二年级。
1955年毛主席共产党英明领导,国家兴修水利,就是著名的浏河水利,治理了浏河水利,泛滥的洪水顺利流经浏河,最后流入东海,从此以后昆山的石牌、巴城、周市三个乡镇摆脱了水灾的困扰,我的家乡由原来的水沤田改为旱田,即春季裁秧(种水稻),秋季种麦子和油菜。
我的上学道路解决了,当时村里也办起了小东庄小学,我可以就近上学了。从1955年开始,直至1965年高中毕业,考取大学到南京读书 。
旧社会,政府无力修水利,我家生活在方港村水沟低涯地区,连年遭水灾。在新社红旗下有了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,政府出面兴修水利,摆脱了水灾的困扰,生活一天天好起来,才会有今天我现在的生活。浏河水利建成给昆山的石牌、巴城|、周市的几个乡镇带来了丰产丰收的幸福生活。浏河水利建成后也是昆山之路的起点。
解放初,昆山县的经济状况差,一直落后于常熟、太仓、吴江、吴县、沙洲县(现在的张家港),1965年我高中毕业生时,昆山县只有昆山中学、昆山县第一中学、昆山县第二中学和昆山陆介四所中学。1958年大跃进,昆北片办起了昆山县第六中学,后来改为巴城中学,即现在费俊龙中学。1959年我小学毕业,考取巴城中学,有幸成为巴城中学的第二届学生。我能读中学,在旧社会是不可想象的,生长在红旗下的我能读中学,是毛主席英明领导,党和政府关怀的结果。1960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有幸成为党的助手,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幸福 。
1962年我从巴城中学毕业,考取江苏省昆山中学,这是连做梦都没想到的事。当年我在昆山中学的开学典礼上,有幸坐上了主席台,当时甭想都高兴激动了。自已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好好读书。
昆山中学有宽敞的大校门,汽车可以顺利开进开出,一进校门可以看到一个四角亭,校门两边有两排法国梧桐树,校园内有两幢两层红砖红瓦木地板教学大楼,一座红砖红瓦宽大的大礼堂。据说是50年代苏联帮助设计的教学楼,当时只有苏高中,省常熟中学,|江阴南菁中学等省重点中学才有这样的教学楼。当时我一个农村孩子,没见过世面,就象刘佬佬进了大观园一样,无比的开心激动。
我是农村的孩子,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,父母年纪大了,还有姐妹兄弟多人,我在外地读书,经济负担较重,学校根据我的情况,给我享受人民助学金减免学杂费,我能安心读书学习,直至考上大学,这都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关怀教育培养,这一切证明生长在红旗下的我无比幸福,党的恩情比海深。
我在大学读书期间的生活费,看病医疗费,全是党和人民给的,大学毕业后,党和国家安排工作,当上了人民教师,这一切的一切都有是党和人民给予的,所以我是幸福的,是党和国家的培养,才有了我今天的幸福、小康的生活。
1979年,在老革命老同志的帮助指引下我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时至今日已有42年了。回顾这四十多年来在党的教导培养下,做了点工作,但与受党的教育培养要求,还差得很远很远。
原单位:苏州市教育考试院
袁臣贵